聾人藝術雜想 ── 《無聲》和聾人舞蹈電視節目觀前感(二):《無聲》演員Facebook現場直播宣傳和英國#WhereIsTheInterpreter運動

聾人藝術雜想 ── 《無聲》和聾人舞蹈電視節目觀前感(二):《無聲》演員Facebook現場直播宣傳和英國#WhereIsTheInterpreter運動




電影《無聲》算是「聾人電影」嗎?


我不會認為電影《無聲》是「聾人電影」。


英國BBC聾人電視節目《See Hear》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好的聾人大眾傳播典範。此外,英國電視台新聞節目通常配有聽打即時字幕(respeaking)和佔五份之一屏幕的手語翻/傳譯員畫面。台灣公視《聽聽看》節目某程度上是受英國聾人節目《See Hear》啟發而誕生。香港也有一些以手語為題材的電視節目,例如《手語隨想曲》。


然而,《手語隨想曲》是一個定位很奇怪的節目。雖然《手語隨想曲》電視節目有手語翻/傳譯員出現,並由聾人擔任,但有趣的是初期《手語隨想曲》中手語翻/傳譯員窗框佔電視屏幕十六分之一。更有趣的是手語翻/傳譯員窗框被加上令人眼花撩亂的花邊。除非你在銅鑼灣時代廣場大屏幕觀看,你在家用電視上根本看不見手語翻/傳譯員在打什麼手語。


英國Boris Johnson政府防疫工作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差劣的表表者。BoJo 政府的防疫發佈會欠缺手語翻/傳譯員和聽打即時字幕而遭聾人及弱聽所垢病。英國的聾人通達服務原先站在世界領先地位,一下子BoJo政府將英國聾人通達服務拖至谷底。因此,英國聾人演員、《See Hear》前主播Lynn Stewart-Taylor發起了#WhereIsTheInterpreter(「我的手語翻/傳譯員在哪裡?」運動)。


台灣是世界上防疫工作做得最優秀的地方之一。基本上在台灣生活的人們大多不需要口罩。


電影《無聲》是一齣講述台灣聾人學校性侵事件的電影。


昨晚(11月10日),我在Facebook上看見電影《無聲》演員在電影專頁上進行直播聊天。背景是那張內化(internalize)了健全主義(Ableism)、聽力(健聽)霸權(Audism)、口語霸權(Oralism)的海報。全程三十分鐘的直播聊天沒有出現過任何手語。


如果台灣有像Lynn Stewart-Taylor的台灣聾人演員,TA或許會因為電影《無聲》這個直播聊天而發起「我的手語翻/傳譯員在哪裡?」運動(#WhereIsTheInterpreter)。


一齣「聾人題材電影」和一齣「聾人電影」是不一樣的。


一齣「聾人題材電影」只是以「聾人」作為「吉祥物」。


一齣真正的「聾人電影」會從選角、手語、通達、拍攝、製作、宣傳、社會影響等各方面考量「聾人」需要。


一子錯滿盤皆落索。何況多子錯?


見微知著。


XTAM@Deafhood TV

11 Nov 2020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聾人藝術雜想 ── 《無聲》和聾人舞蹈電視節目觀前感(一):《無聲》的網絡聲量

聾人藝術雜想 ──《無聲》和聾人舞蹈電視節目觀前感(三):《無聲》·手語歌·聾人舞蹈·「勵志色情」(Inspiration Porn)